大腦資訊

2025-10-15

當建中菁英的光環,遇上職場的迷霧——找回內心平靜與專注力的旅程

主角:陳先生(化名),39歲,一位父親,畢業於人人稱羨的臺大。

【訓練前的他:被驕傲與焦慮困住的靈魂】

陳先生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與驕傲,這份特質曾是他在學業上過關斬將的利器。然而,進入職場多年後,這份驕傲卻成了內心不斷拉扯的枷鎖。他非常介意在工作上得不到應有的賞識,這份不甘與挫敗感,像一團濃霧,籠罩了他的生活。

他向我們描述當時的困擾,許多高成就人士或許都心有戚戚焉:

  • 認知功能衰退:常常忘東忘西,重要的事轉頭就忘;上班時思緒飄移,無法集中精神;想靜下心閱讀,文字卻像流水一樣,怎麼也抓不住。
  • 執行力下降:心中知道該做什麼,卻總是一拖再拖,身心俱疲。

洽談時,學院有注意到他不自覺地講話大聲,在進行簡單的感統運動(如推球)後,會感到一陣暈眩。

這些訊號都顯示,他的大腦長期處於高壓與失衡的狀態。外在的環境壓力,與內在的自我期許,共同形成了一場風暴,讓他的神經系統不堪負荷。

【訓練的旅程:從安撫情緒到重塑大腦網絡】

我們的訓練並非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我們深知,專注力與記憶力的根源,往往深埋於更核心的情緒網絡中。因此,我們為陳先生規劃了兩期循序漸進的訓練:

  • 第一期:穩定「焦慮與情緒神經網絡」 我們首先要做的,是為他混亂的內心世界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石。此階段的訓練,旨在平復他因工作挫折而長期累積的焦慮與不安,讓他緊繃的神經得以放鬆。當情緒的驚濤駭浪平息,大腦才有餘裕去處理更複雜的認知任務。
  • 第二期:優化「預設模式網絡 (DMN)」與「執行功能網絡」 在情緒穩定後,我們開始著手處理他思緒渙散與拖延的核心問題。透過訓練,我們幫助他調節大腦中負責自我反思、發呆的「預設模式網絡」,減少內在的雜音與無謂的自我批判。同時,強化掌管計畫、專注與執行的「執行功能網絡」,讓他能重新駕馭自己的思緒,將想法有效地轉化為行動。

【訓練後的他:放下執念,擁抱生活的吉他聲】

改變,在悄然中發生,卻深刻而有力。

訓練結束後,陳先生與我們分享他的蛻變,眼神中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平靜與釋然。他說:「我終於理解,工作上的許多鬥爭與角力,真的有很多不是我能控制的。」

這句話,看似簡單,卻是他內心一次巨大的躍進。

他不再將所有的不如意歸咎於「自己不夠好」或「別人不賞識」,而是學會了分辨「可控」與「不可控」的界線。這份洞察力,讓他從長期的執念中解放出來。他放下了那個必須在工作中證明一切的自己,不再將所有的快樂與價值感,寄託於他人的評價。

而這份內在的自由,也自然地展現在他的生活中——下班後,他為自己報名了吉他班。

這個小小的決定,意義非凡。它象徵著,陳先生的人生重心,從一個充滿挫折與比較的外在戰場,回歸到一個能為自己創造快樂與滿足的內心花園。他不再被動地等待外界的肯定,而是主動地為自己的生命,彈奏出悅耳的和弦。

【結語】

陳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,真正的「腦效能」,不僅僅是擁有過人的記憶力或專注度,更是擁有一顆能夠自我調節、保持平靜與彈性的心。當您感覺被困在生活的迷霧中,或許不是您不夠努力,而是您的大腦,需要一次溫柔的重啟與引導。

如果您也像陳先生一樣,渴望從內在的紛擾中解脫,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清明與力量,我們在這裡,準備好陪伴您,踏上這段轉變的旅程。

回上頁 下一則